文章详情

关于古代造一只箭头要多久的信息

02-05     浏览量:118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造一只箭头要多久,以及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1、弓箭在冷兵器时代运用极广,这么多的箭都是怎样制造出来的?

2、造箭技术在古代有多难,打完仗竟然还要回收箭?

3、古人打仗用的箭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

弓箭在冷兵器时代运用极广,这么多的箭都是怎样制造出来的?

在古代的时候,科技比较滞后,制作武器能力并不强,那时是冷兵器的时代,冷兵器的制造量和质量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防实力,所以,很多的箭都是国家集中大生产,虽然没有工厂,但是木匠手艺极好,国家也有集中的权力,下令大部分木匠集中生产制作弓箭,所以说,在古时代,君主专制的优势体现出来了。

关于弓箭的发明有一个传说。据说是炎帝部落一个叫少昊的少年,在路过小溪的时候,无意中碰到一根树枝,被猛力的反弹回去啦,善于动脑子的少昊反复琢磨,然后从树枝反弹的现象中发现了弓箭的原理,并以此为基础,摸索出弓箭。他为了方便掌握这种力量,用绳子把树枝两端系在一起,再用另一根树枝放在弓背上,前后一拉再一送,树枝就飞出去了,弓箭便产生了。

后来经过一步步改进就是我们常见的古代的弓箭了。一支箭:箭支是由箭头、箭杆和箭羽组成,一般一支箭长度是七八十厘米左右,个别的是超过一米,而且箭羽一般是三片,是为了增强箭的稳定性,常见的是水滴羽和盾羽。制作箭的成本一般不是很高,除非是很昂贵的羽毛和木头制作的会高,而且,一般都会回收箭。

古代的箭一方面是生产箭的木匠多,由皇室集中生产,另一方面就是会回收二次利用,打完仗后,会安排人去收,也会收对手的弓箭。

造箭技术在古代有多难,打完仗竟然还要回收箭?

作为四大名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,相信很多朋友都已通读多遍了。由于其名气之大,早已家喻户晓,老少皆知,所以其中很多故事人们都不陌生,诸如草船借箭、三气周公谨、桃园三结义、三英战吕布、单骑救阿斗、温酒斩华雄等等。许多故事还因为作者文笔好、构思巧等原因,上了语文课本。

草船借箭的故事也曾出现在语文课本上,故事中,诸葛亮精准算出了三天后的大雾天气,在明知周瑜有意害他的情况下,利用鲁肃的好心和曹操的疑心,从曹操那里“借”来了十万支箭。

诸葛亮为何要去借箭而不是造箭?因为时间来不及。

实际上,即便来得及,以诸葛亮的智慧,恐怕他也不会去造箭。首先,既然能从敌人那里“借”到,何必再造?这样费工夫不说,还浪费材料;其次,造箭并没有那么容易。别以为箭只有箭镞、箭杆和尾羽三部分,实际上想要造出合格的箭支,是个费功夫的精细活。

箭头可以批量生产,但是箭杆需要一个个校准,只要硬度、直度、弹性和韧度不符合,箭就射不准。另外尾羽也需要大量的羽毛,细软的羽毛还用不了。

所以,战场上,如果敌军退兵的话,城内还会有人专门扫荡战场——把能用的东西都带回去,包括骡马、兵器、铠甲、攻城器械、弓箭等等,总之有用的都捡回去,用不到也不给敌人用。

没错,将士们要回收箭支的。

宋代时,军中武艺以射箭为第一,所谓“三十有六,而弓为其首;武艺一十有八,而弓为第一”。这是为何?因为当时弓箭的威力极大,只要射中敌人,常常是射穿马肚子和士兵的铠甲,所以无论辽人、金人还是蒙古人都很怕大宋的弓箭。

所以,每次战斗时,敌人都会捡这些箭矢用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当时宋军将帅会让弓箭手改成弩手。

谍知虏人乏箭,每来打城,潜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,复射入城。公下令弓箭不许放一枚,恐为虏用。……遂得所改弩手三千余人,增于城上。——《襄阳守城录》

这是因为,弩箭比弓箭短,金人的弓没法用。另外,宋军却经常把金人射进城内的箭改短,做成弩箭。但由于弩箭的耗费太大,一天之间就需要十余万支,宋军没办法,只能捉麻雀,用麻雀的羽毛做弩箭的尾羽。

影视剧中,一场战役结束后,阵亡的将士身上插着箭、地上也三三两两斜插着箭,这主要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。实际上在古代战场中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,即便有,也很短暂,因为马上就有人来清理战场了。

完整的箭固然要捡回去用,即便是尸体上拔不出来的,也要把箭杆截下来,因为箭头好做,箭杆难得。再不然,就是尾羽弄回去也是好的。

总之,一支箭的造价并不便宜,诚如《勇敢的心》中,那位英国国王所言:人命便宜,但是箭很贵。

后来用石片、兽骨磨制;

金属器出现后先用青铜浇铸后磨制、铁器出现后有铁铸箭头(战国及西汉);

相关推荐